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科研动态

科研动态

刘菊芬课题组在Social Science & Medicine发表论文阐释婚姻关系中听力损失对认知健康的影响


导读

随着老年人口规模的日益增大、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痴呆与认知障碍是已经成为老龄化社会中不可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不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负担和挑战。大量研究证据表明,听力损失和认知功能下降之间存在关联,听力损失可能会增加痴呆和认知障碍的患病风险。根据压力扩散理论,听力损失可以看作具有溢出效应的健康压力源,对个人及其配偶的健康和福祉产生负面影响。然而,目前对配偶听力损失和认知功能之间关系的研究证据还较为有限。鉴于目前中国在防治认知能力下降和痴呆方面的挑战,将听力损失患者及其配偶看作一个整体探索听力损失和认知功能的关系,可以为制定、实施更具针对性的认知功能衰退的二元应对干预策略提供人群证据。

论文类型:长篇

第一完成单位:北京大学

期刊:Social Science & MedicineIF2023 = 5.4

论文信息: Du Y, Luo Y, Ren Z, Zheng X, Liu J*. What impact does hearing impairment have on cognitive health in older married couples in China?.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2024 May: 116999. doi: 10.1016/j.socscimed.2024.116999.

全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27795362400443X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刘菊芬副研究员课题组利用中国健康与退休纵向研究(CHARLS)的数据,探讨了(1)个人的听力损失是否影响其配偶的认知功能;(2)适应负荷(AL)、抑郁症状和社交活动是否在该关联性中发挥中介作用。

研究以CHARLS 2015年的调查为基线,纳入了4434对中老年夫妇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适用于分析成对数据的主客体互依模型(APIM)分析听力损失和配偶的认知功能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妻子的听力损失与丈夫较差的认知功能之间具有显著关联性;丈夫听力损失则与妻子认知功能之间的关联性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在三年的随访后,排除死亡、失访、婚姻解体以及暴露和结局变量缺失的个体后,将剩余的2190对中老年夫妇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听力损失和三年随访后认知功能的关系。将2015年已自报听力损失的定义为“持续性听力损失”;2015年自报无听力损失,在3年随访后于2018年调查自报有听力损失的定义为“新发型听力损失”,进一步将研究对象分为:“有持续型听力损失的配偶”(422对)、“有新发型听力损失的配偶”(154对)和“无听力损失的配偶”(1614对)。使用APIM模型分析持续性/新发型听力损失对配偶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妻子持续性的听力损失对丈夫的认知功能具有负面影响(图1)。

1  配偶间持续性听力损失和三年随访后认知功能的关系

为分析介导配偶间听力损失和认知功能关联性的中介因素,研究者进一步使用主客体互依中介模型(APIMeM)分别对AL、抑郁症状和社交活动的中介效应进行了探索,结果发现:在基线时配偶双方的抑郁症状在妻子听力损失和丈夫认知功能的关联性发挥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比约为33.3%(图2)。

2  抑郁症状在配偶间听力损失和认知功能关系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另外,社交活动也在上述关联性间发挥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比约为15.4%,然而,这种间接效应仅通过丈夫降低的社交活动介导,研究结果没有发现妻子社交活动的中介作用(图3)。

3  社交活动在配偶间听力损失和认知功能关系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在三年的随访后,抑郁症状、社交活动在妻子持续性听力损失和丈夫认知功能关联性之间的中介效应均不显著。然而,研究结果发现妻子持续性的听力损失与配偶双方较高的抑郁症状之间仍然存在显著的正向关联性(图4)。

4 抑郁症状在配偶间持续性听力损失和三年随访后认知功能关系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分析了亲密关系中听力损失对认知功能健康的影响,发现已婚女性的听力损失对其丈夫的认知功能健康具有负面影响,研究结果提示个人听力损失的负面影响具有溢出效应,可能会影响其配偶的身心健康。研究结果强调了增加听力服务可及性的重要性,提示二元应对方法,及对听力损失患者以及配偶同时进行干预,可能是预防认知功能衰退和痴呆症分析的有效策略,另外,研究结果为建立能够整合照护听力和认知健康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供了实证依据。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

杜雨珊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育健康研究所,硕士生。

现就读于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育健康研究所攻读公共卫生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流行病学。迄今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IF2023=6.6)Nutrients (IF2023=5.9)Child Abuse & Neglect (IF2023=4.8)Nutrition Research (IF2023=4.5)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Research (IF2023=3.2)期刊发表论文5篇。2023年获得2022-2023学年北京大学优秀科研奖。

通讯作者:

刘菊芬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育健康研究所,助理教授/副研究员。

采用生命历程和社会流行病学、多队列、跨学科和系统科学等综合研究方法,探讨营养、社会和环境因素对生育健康和全生命周期健康的影响。聚焦出生缺陷和残疾,特别是神经系统发育障碍和退行性病变、中老年慢性病和多病等重大健康问题,通过对各年龄段多病的研究,探讨慢性病的早期决定因素和轨迹,为制定基于人群层面改善健康状况的干预措施提供实证证据。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eClinicalMedicine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Globalization and HealthGeneral Psychiatry,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科研论文70余篇。开设《人口健康科学前沿》《残疾流行病学》《社会流行病学及其应用》等研究生和本科生课程,参编教材《残疾流行病学》(副主编)、《残疾预防与控制: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编委)。担任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围产与代谢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预防医学会出生缺陷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家校社共育专委会委员。服务多本学术期刊,包括Reproductive Health副主编;BMC Pregnancy and Childbirth编委;China CDC WeeklyFrontiers in NutritionNutrients等期刊特邀客座主编、中国生育健康杂志编校。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罗雅楠副研究员,伦敦大学学院全球健康研究所Lu Z Gram研究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郑晓瑛教授为本研究做出重要贡献。

供稿 | 刘菊芬助理教授团队(北京大学)

审核 |


单位简介:

北京大学生育健康研究所

Peking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Reproductive and Child Health

单位简介:

北京大学生育健康研究所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生育健康流行病学、环境与生育健康、生育健康产学研转化应用研究,尤其关注不良生育健康结局分布规律、影响因素、发病机制和防控对策,生育健康大数据利用,人工智能应用以及相关交叉转化等方面的重要问题。研究所是国家卫生健康委生育健康重点实验室直接依托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妇幼卫生年报办公室具体负责单位。研究所人员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成果在NEJMLancetJAMABMJCellPNASScience BulletinLancet子刊、JAMA 子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The InnovationInt J EpidemiolEnviron Health PerspectEnviron Sci Technol等国际一流期刊。承办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生育健康杂志》(网址:http://cjrh.bjmu.edu.cn/

北京大学生育健康研究所/国家卫健委生育健康重点实验室,常年招聘海内外优秀人才,共同筑梦。联系人:王斌,北京大学生育健康研究所副所长,主页: http://sph.pku.edu.cn/info/1598/3950.htm

Institute Introduction

Peking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Reproductive and Child Health mainly focus on the research areas of reproductive health epidemiology, environment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and translational research in reproductive health studies. It particularly focuses on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influencing factors, mechanisms of disease, and prevention strategies for adverse reproductive health outcomes, utilization of big data in reproductive health,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related interdisciplinary transformations. The institute serves as the direct support unit for the NHC Key Laboratory of Reproductive Health (Peking University) and is specifically responsible for the National Office for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Annual Report. Its achievements have been published in top international journals with the faculties as the first or corresponding authors, such as NEJM, Lancet, JAMA, BMJ, Cell, PNAS, Science Bulletin, JAMA subsidiaries, Lancet subsidiaries, Science subsidiaries, Nature subsidiaries, The Innovation, Environ Health Perspect, Int J Epidemiol, Environ Sci Technol, etc. It also hosts the core Chinese scientific 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Reproductive Health" (Website: http://cjrh.bjmu.edu.cn/).

The outstanding talents at home and abroad are welcome for seeking job and build dream here. Contacts: Dr. Bin Wang, Vice Dean of Institute of Reproductive and Child Health of Peking University. Main page: https://sph.pku.edu.cn/info/1442/42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