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科研团队 - 研究团队

研究团队

刘菊芬 — 全生命周期流行病学

刘菊芬

职称:助理教授(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专业: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邮箱:liujufen@pku.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8


教育工作经历

02/2020-今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育健康研究所,助理教授

11/2023-11/2024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UCL),荣誉研究员

08/2015-08/2016  美国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USC),访问学者

03/2013-09/2013  日本富山大学大学院医学药学研究部,客座研究员

08/2009-01/2020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育健康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09/2007-10/2008 美国南加州大学(USC),联合培养博士生

06/2007-08/2007 奥地利国际应用系统研究所(IIASA),青年科学家项目(YSSP)

09/2003-07/2009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博士

09/1998-07/2003 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学士


教学科研简介

采用生命历程和社会流行病学、多队列、跨学科和系统科学等综合研究方法,探讨营养、社会和环境因素生育健康和全生命周期健康的影响。聚焦出生缺陷和残疾,特别是神经系统发育障碍和退行性病变、中老年慢性病和多病等重大健康问题,探讨慢性病的早期决定因素和轨迹,为制定基于人群层面改善健康状况的干预措施提供实证证据。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eClinicalMedicine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Globalization and HealthGeneral Psychiatry,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科研论文70余篇。研究成果为卫生部门、环境保护部门等国家部委提供政策咨询报告,获得华夏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北京预防医学会、教育部等各类科技进步奖。开设《人口健康科学前沿》《残疾流行病学》《社会流行病学及其应用》等研究生和本科生课程,参编教材《残疾流行病学》(副主编)、《残疾预防与控制: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编委)。担任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围产与代谢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预防医学会出生缺陷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家校社共育专委会委员。服务多本学术期刊,包括Reproductive Health副主编;BMC Pregnancy and Childbirth编委;China CDC WeeklyFrontiers in NutritionNutrients等期刊特邀客座主编、中国生育健康杂志编校。



主要研究方向

围产与生殖流行病学;社会流行病学;生育健康多学科交叉与转化研究;

神经系统发育和疾病;全生命周期健康


代表性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项目,U23A20420,叶酸不应答型神经管畸形重要易感因素、发病机制及早 期干预策略研究,01/2024-12/202841.6万,子课题负责人,在研

  2. 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YFC2705205,儿童常见发育行为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干预和预警体系建立,01/2022-12/202560 万,骨干,在研

  3.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1&ZD187,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残疾预防策略与应用研究,01/2022-12/202560万,骨干,在研

  4. 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1YFC2701101,重大出生缺陷致病性突变的系统识别,01/2021-12/2024100万,骨干,在研

  5.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家庭教育科研课题(2021-2025),学龄前儿童视屏暴露及家庭教养环境与儿童行为发展关系研究,04/2023-12/2025,主持,在研

  6.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核心能力研修项目培训效果评估(多期),11/2022-12/202512万,主持,在研

  7. 国家卫生健康委2024年人口高质量发展研究揭榜攻关项目,全生命周期生殖健康促进与政策应对研究,04/2024-12/2024,骨干,在研

  8. 中国营养学会营养科研基金,CNS-ZD2020-115,多种维生素增补对妊娠期糖尿病的影响及其免疫机制研究,01/2021-12/202219万,主持,结题

  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81202265COMTMTHFR基因单体型及其血浆蛋白的表达与神经管畸形的相关性研究,01/2013-12/201523万,主持,结题

  10. 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北京市残疾人提前退休政策课题研究,12/2016-06/201712万,主持,结题


10篇代表性论文(*通信作者)

  1. Liu J, Li Z, Ye R, Ren A, Liu J. Folic acid supplementation and risk for congenital limb reduction defects in China. Int J Epidemiol. 2019, Dec 1;48(6):2010-2017. doi: 10.1093/ije/dyz130.

  2. Liu J, Li Z, Ye R, Liu J, Ren A. Periconceptional folic acid supplementation and risk for parent-reported asthma in children at 4–6 years of age. ERJ Open Res. 2020 Apr 6;6(1):00250-2019. doi: /10.1183/23120541.00250-2019.

  3. Chen X, Du Y, Xia S, Li Z, Liu J*. Vitamin B12 and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Br J Nutr. 2023, 28 April;129(8): 1324-1331. doi: 10.1017/S000711452200246X.

  4. Wang D, Song Z, Zhang Y, Zhang L, Jin L, Ren A, Li Z, Liu J*. Prevalence and Trends of Birth Defects - Five Counties, Shanxi Province, China, 2003-2022. China CDC Wkly. 2023 Sep 8;5(36):797-802. doi: 10.46234/ccdcw2023.153.

  5. Ren Z, Xu Y, Sun J, Han Y, An L, Liu J*. Chronic diseases and multimorbidity patterns, their recent onset, and risk of new-onset Parkinson’s disease and related functional degeneration in older adults: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eClinicalMedicine 2023 Oct 6;65:102265. doi:10.1016/j.eclinm.2023.10226.

  6. Du Y, Luo Y, Zheng X, Liu J*. Number of children and cognitive function among Chinese menopausal women: The mediating role of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 J Affect Disord. 2023 Nov 1;340:758-765. doi: 10.1016/j.jad.2023.08.084.

  7. Ren Z, Xia S, Sun J, Wang D, Du Y, Li N, Liu J*. Internet use, cardiometabolic multimorbidity, and death in older adults: a multi-cohort study spanning developing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Global Health. 2023 Nov 6;19(1):81. doi: 10.1186/s12992-023-00984-z.

  8. Ren Z, Du Y, Lian X, Luo Y, Zheng X, Liu J*. Bidirectional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s between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somatic conditions after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in middle-aged and older Chinese: a causal mediation analysis. Soc Sci Med. 2023 Dec 1;338: 116346. doi:10.1016/j.socscimed.2023.116346.

  9. Ren Z, Nie L, Du Y, Liu J*. Intertwined depressive and cognitive trajectories and the risk of dementia and death in older adults: a competing risk analysis. Gen Psychiatr. 2024; Apr 9;37(2):e101156. doi:10.1136/gpsych-2023-101156.

  10. 车晓玉,刘菊芬*.2000—2020年育龄妇女叶酸水平评估.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2 Mar 6;56(3):158-166. doi:10.3760/cma.j.cn112150-20211215-01161.


团队工作进展

出生缺陷严重影响出生人口素质,是我国和全球范围内面临的重大生育健康问题。与此同时,慢性病高发特别是多病共存流行,心脑血管代谢疾病和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及精神障碍是全球老龄化社会面对的重要挑战。研究团队利用多队列、跨学科和系统科学等综合研究方法,开展了出生缺陷流行病学研究、叶酸增补效果系统评价和健康的行为和社会决定因素研究。典型工作如下:

1. 出生缺陷流行病学研究

出生缺陷指胎儿在宫内发育过程中出现的身体结构、代谢或功能异常,严重的出生缺陷可致死或导致残疾,严重危害人群健康,并带来沉重的医疗、经济和社会负担,探寻出生缺陷的易感因素和发病机制,对出生缺陷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团队对我国主要出生缺陷的流行现状、危险因素及叶酸干预效果评价方面做了系列工作,相关研究成果为卫生部门、环境保护部门等国家部委提供政策咨询报告,“围孕期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研究”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案例中心教学案例,相关研究成果获得各类科技进步奖5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1  持续追踪我国出生缺陷高发区主要出生缺陷流行现状

研究团队长期关注我国北方出生缺陷高发区以神经管缺陷(neural tube defectsNTDs)为主的主要缺陷流行现状,在NTDs病因和致病机制的研究方面开展了系列工作,为本领域内相关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通过基于人群的出生缺陷监测系统和病例对照研究,先后揭示了NTDs及其亚型(Liu J, et al. Birth Defects Res A Clin Mol Teratol. 2016)NTDs合并其他畸形的多发畸形(Che X, et al. Biology-Basel2022)、唇腭裂Liu J, et al. China CDC Weekly, 2021、先天性心脏病Wang D, et al. China CDC Weekly, 2023等出生缺陷的流行现状。

1.2  开展出生缺陷危险因素多维度研究

研究团队从病例对照研究中揭示的饮茶与神经管缺陷有关的发现中深入剖析,开创性地提出了儿茶酚胺氧位甲基酶(Catecholamine O-methylaseCOMT)的代谢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进一步通过实验研究证实了该酶的基因多态性与NTDs发生风险有关,揭示了我国NTDs高发区育龄妇女COMT基因多态性与后代NTDs的发生有关,发现环境(饮茶)和基因(COMT)、基因和基因之间(COMTMTHFR)在NTDs的发生中存在交互作用(Liu J, et al. Birth Defects Res A Clin Mol Teratol. 2014; Liu J, et al. Metab Brain Dis. 2015)。研究团队首次揭示了胎盘高锰含量增加神经管缺陷发病风险,并呈现出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Liu J, et al. J Trace Elem Med Bio. 2013)。团队首次在我国人群中揭示了叶酸增补对NTDs的预防效果的性别差异。通过对大型人群队列研究和叶酸增补前后人群为基础的出生缺陷监测资料分析结果显示,补充叶酸成功地降低了全人群NTDs的患病率,女性无脑畸形和总NTDs的下降幅度显著Liu J, et al. Nutr J.2018; Liu J, et al. BMJ Open. 2018)。研究对于进一步阐明NTDs的发病机制,确定筛选高危人群的分子标志物,制定实施基于人群的预防措施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2. 叶酸增补效果系统评价

研究团队长期关注我国育龄妇女人群叶酸现状,围绕“叶酸增补预防神经管畸形”重要公共卫生项目的开展,通过多次叶酸增补调查和叶酸水平检测,较早并系统评价了叶酸增补的多种健康效应研究,为相关领域提供了来自中国的证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2.1 客观评价围孕期叶酸增补效果,建议加强规范性增补

免费叶酸增补项目实施后,尽管我国育龄妇女叶酸知晓度、增补率显著上升,叶酸水平上升,但是人群叶酸缺乏现象依旧存在,从孕前开始服用的比例仍很低。今后应将服用叶酸增补剂从孕前开始作为宣传和实施工作的重点,尤其在农村地区(Liu J, et al. Birth Defects Res A Clin Mol Teratol. 2016; Liu J, et al. Public Health Nutr,2015; Zhang X*,Liu J*, et al. Matern Child Nutr. 2019)。

2.2 发现叶酸增补降低其他出生缺陷的人群证据

基于我国最早开展的大规模叶酸干预人群资料分析发现,围孕期增补叶酸预防极低叶酸水平的妇女生育先天性肢体短缩畸形的风险,相关科研成果发表于国际流行病学杂志Liu J, et al.Int J Epidemiol2019),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来自于我国基于大样本量人群研究的证据,对我国乃至世界出生缺陷防控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此外,研究团队还深入分析了增补叶酸对多发畸形的预防作用(Che X, et al. Biology-Basel2022);对腹壁裂、先天性脑积水等缺陷的预防作用Liu J, et al.Public Health Nutr,2021; Liu J, et al.Br J Nutr. 2021)

2.3 探究叶酸增补的中长期健康效应

叶酸增补不仅对新生儿健康至关重要,还可能对育龄期妇女的健康状况具有长期影响。研究团队对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育龄妇女叶酸水平进行了系统评估(车晓玉,.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2探讨了影响育龄期妇女叶酸水平的因素、叶酸增补情况与妊娠期糖尿病、高血压、中心型肥胖等代谢性疾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为叶酸的中长期健康效应评价提供了中国人群的证据。

2.3.1 开展叶酸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通过现场问卷调查和实验室叶酸检测,发现使用煤或木柴等非清洁燃料烹饪与妇女红细胞叶酸缺乏的风险有关(Xia S, et al, Int J Environ Health Res, 2023);育龄妇女身体活动与血浆叶酸水平有关 陈靖松,.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21)。

2.3.2 开展叶酸增补对代谢性疾病的影响研究:通过前瞻性孕产妇队列研究,发现了围孕期服用单纯叶酸对预防妊娠期糖尿病可能的益处(Xia S, et al, China CDC Weekly, 2023);此外,继续探讨了与叶酸代谢密切相关的维生素B12和维生素C增补对降低妊娠期糖尿病发生风险的作用閤爽博,.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22; Chen X,et al. Br J Nutr. 2022; 閤爽博, ,现代预防医学,2022。通过全国九省育龄妇女营养状况的横断面调查发现叶酸缺乏是育龄期妇女高血压、中心型肥胖的危险因素Du Y, et al, Nutr Res, 2022; Zhang J, et al, Front Public Health, 2022

2.3.3 开展围孕期叶酸增补对子代过敏性疾病的影响研究:通过对叶酸增补的远期效果评价,未发现妇女围孕期增补叶酸对子代哮喘和过敏性疾病的影响,为叶酸的长期健康效应评价提供了来自中国的证据Liu J, et al. ERJ Open Res, 2020

3. 健康的行为和社会决定因素研究

生命历程流行病学旨在探究从出生到死亡整个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健康的影响因素,以敏感期模型和累积模型揭示了各类危险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敏感期模型强调生命早期的暴露可能会影响人体各系统的发育,从而对健康造成长期影响。累积模型关注个体生命周期内各种风险因素的累积效应,强调了持续暴露于多种不良因素下对长期健康的危害。

3.1 揭示生命早期不良暴露的终身影响

童年逆境是一种典型的生命早期不良暴露,通过激活身体的应激反应系统并导致慢性应激,从而影响个体的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等的早期发育,增加未来罹患各种健康问题的风险。研究团队依托敏感期模型和累积模型,长期聚焦于不同来源的童年逆境,家庭暴力、经济困难、父母离异、重病或死亡、以及忽视或虐待等,并探索其与中老年痴呆风险Ren Z, et al. Gen Psychiatr, 2023)、神经精神症状Ren Z, et al. Gen Psychiatr, 2023)、各类功能限制(Ren Z, et al. Soc Sci Med, 2023)乃至健康预期寿命(Du Y, et al. Child Abuse Negl, 2023)的关联。 此外团队还关注生命早期不良暴露的干预措施包括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对精神和慢性疼痛与代谢相关多病Ren Z, et al. J Affect Disord, 2023; Ren Z, et al, China CDC Weekly. 2023);教育水平的提高Ren Z, et al. Gen Psychiatr, 2023),探索新发多病与帕金森病和相关功能退化风险之间的关联研究Ren Z, et al, eClinicalMedicine. 2023),为健康老龄化的构建提供人群证据。

3.2 开展屏幕暴露组学研究

个体间健康水平的差异在生命早期就开始形成,是婴幼儿期、青少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等生命周期各阶段健康水平差异累积的最终结果。全人群健康的促进提倡从生命历程的视角出发,探讨整个生命历程中影响健康的社会、环境和行为相关危险因素,对于制定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政策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团队近年来围绕视屏暴露、互联网使用行为等生活方式相关的暴露,探讨了对儿童发育行为性疾病和中老年人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等的健康影响。

3.2.1 儿童视屏暴露现况研究:电子产品使用的普遍化和低龄化已成为全球趋势。缺乏父母的监管和陪伴等可能会导致儿童过度的屏幕暴露,童年时期形成的数字化生活习惯可能会对人的一生产生持续的影响。研究团队针对低龄儿童屏幕暴露问题开展了包括屏幕暴露现况(赵春霞,, 中华家教, 2022)、家庭养育环境、同胞关系等屏幕暴露影响因素(连昕瑶,, 中华家教, 2022;林雨欣,, 中华家教, 2022)、屏幕暴露对儿童心理健康(徐庆松,,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022; 曹慧,, 中国学校卫生,2023)等研究,系统地对学龄前儿童的屏幕暴露现况、屏幕暴露与学龄前儿童早期发育和情绪行为问题关系、屏幕暴露干预等进行了分析,为相关领域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的科学支撑。

3.2.2 中老年人数字化使用和多病研究:研究团队利用国内外多个有全国代表性的大型队列数据,对老龄化社会影响健康的因素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发现老年人互联网使用率和健康生活方式与降低老年人心血管代谢多病风险有关(Ren Z, et al, Global Health. 2023);研究结果可以为慢性病的筛查和预防策略,促进健康老龄化的干预方案提供新的思路。

未来重点工作

拟选取代表性地区持续聚焦于营养、环境等因素对出生缺陷等不良出生结局的影响及其致病机制研究。同时,充分利用多国大队列数据和队列衍生数据资源,联合国内外学者开展跨学科、整合、系统研究,重点加强多源大数据开发和方法学研究,从全生命周期视角开展全生命周期多病的研究,继续深入探讨慢性病和多病的早期决定因素和轨迹,开发基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方法构建的慢性病特别是多病发病早期预警模型,为探索建立个性化治疗方法,制定基于人群水平的干预措施,促进政策和实践转化提供基础证据和工具。

重点研究领域包括:

1. 揭示出生缺陷和罕见病等生命早期不良健康事件的危险因素及致病机制。

2. 分析叶酸和全生命周期健康关系,探索其影响机制。

3. 识别多病发生的早期决定因素、疾病谱、模式特征及轨迹,构建疾病早期预警模型。